埃及世界遺產(Ⅴ)阿布─辛貝至菲萊的努比亞遺址Nubian Monuments from Abu Simbel to Philae
發現﹁玫瑰紅城佩特拉﹂瑞士旅行家伯克哈特︵J.L Burckhardt︶於西元一八一三年五月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現了一座位於埃及最南邊努比亞nubia地區被沙漠掩埋神廟;西元一八一七年八月四日,一位義大利探險家︵G.B Belzonii︶挖開了入口部分沙土,鑽進了神廟他被眼前所見驚呆了!自此,阿布─辛貝Abu─Simbel神廟才得以重見天日。
阿布─辛貝神廟距阿斯旺Aswan以南兩百八十百公里處,位於納瑟爾Nasser湖北岸,由此開車南下二十分鐘就可以到達蘇丹邊境,是古埃及新王國第十九王朝的那位戰功顯赫的法老拉美西斯二世RamsesⅡ在五十五歲時為紀念自己在位二十八周年而下令建造的,距今有三千兩百七十年的歷史。它體現了三千多年前宗教建築藝術的特點;這一宗教建築藝術伴隨著地中海四週盆地和尼羅河谷各種文明相繼的興起而蓬勃發展。西元一九七九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單。
西元一九零二年,人類第一次修建阿斯旺第一水壩時,努比亞文明遺址幾乎淹沒于茫茫水中,而西元一九零七、三四年兩次水壩的增高,使得努比亞部分神廟遺址︵包含費萊Philae島上司生育和繁殖的女神艾西絲Isis神廟︶不可避免地被湖水淹沒;在西元一九六零年因為埃及政府修建阿斯旺高壩High Dam,努比亞文明遺址更是面臨著隨時消失在壩頂之下的危險。同年三月八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各國發出拯救努比亞的呼籲,五十一個國家做出了反應。從西元一九六零年到八零年,專家們進行了四十多次大規模的挽救古跡活動:由二十四個國家的考古學者組成的考察團實地勘察了受湖水威脅的地域;在歷時二十年的努比亞運動中,二十二座廟宇經過測定方位和計算,拆散後化整為零轉移到安全地帶,然後以其原貌重建。其中的四座神廟被埃及政府送給了參與搶救工作的西、義、荷、美四個國家;如精美的Dendur神廟現棲身於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
阿布─辛貝神廟坐西朝東,依山崖開鑿而建,正面高三十三公尺,寬三十八公尺;入口有四尊高二十公尺的法老王拉美西斯二世坐像,氣勢雄偉;坐像旁還有拉美西斯二世母后、妻、子女等家眷的小石像。西元一九六四年為避免被湖水淹沒,瑞典專家提出切割拆卸神廟再重新裝配的方案;切割拆卸時,要求石塊儘量地大,接縫盡可能地小,大廟被切成807塊,小廟被切成235塊,每塊重量為十五至三十噸。這些石塊用起重機謹慎吊起,運至貯石場按編號存放。然後將神廟遷移到比原址高六十公尺後退一百八十公尺的混泥土大圓頂內;整個工程於西元一九六八年九月竣工,耗資三千六百萬美元。為紀念這一拆遷工程,在新址地下埋放了一本古蘭經、二張埃及報紙和硬幣以及搬遷過程的檔案。神廟的裝配工作,正面的接縫全部用同樣顏色的灰泥補修,幾乎未留下任何切割過的痕跡,但廟內牆面卻故意將接縫露出,讓遊客與後人永記此次神廟搬遷的國際性運動通。
由中央入口進入神廟後是一個柱廊大廳,四周刻滿壁畫,描述拉美西斯二世的戰績;大廳兩邊另有五間側室,牆上同樣刻劃上各式壁畫。大廳盡頭處是一個小石室,內有四尊石像,從左至右分別是地獄之神Ptah、底比斯保護神Amun–Ra、拉美西斯二世和太陽神Ra–Harakhty。遷移後的神廟成功地保持了其建造時的方位,神廟是一樣,但每年兩次陽光照入石室卻因此遲了一天︵這兩天是拉美西斯二世的生日和登基的日子︶。每年二月廿二和十月廿二日的日出時分,一束陽光穿透六十一公尺長的洞穴直射入這間石室,照耀著除地獄之神以外的三尊石像。在面向神廟的右邊的另一座山頭,也有一座格局差不多的神廟,祭祀哈托爾Hathour女神,這座神廟較小,又稱娜芙塔莉Nefertari神廟外面刻有六尊石像,其中四尊為拉美西斯二世本人,另兩尊為他的愛妻娜芙塔莉。
被稱為﹁古埃及國王寶座上的明珠﹂的菲萊古神廟群,修建在離阿斯旺城以南十五公里尼羅河中長四百五十公尺,寬一百五十公尺的菲萊島上。獻給艾西絲和哈托爾女神的菲萊神廟是唯一融合了埃及法老時代的建築風格和希臘-羅馬建築藝術於一體的綜合性神廟建築,以輝煌而奇特的建築、宏偉而生動的石雕及石壁上神話故事的浮雕而聞名。完工的阿斯旺第一壩攔截尼羅河水時,形成了長二百二十五公里的人工湖,古神廟群部分被淹沒。六十年代在菲萊島南面築起一一四公尺的高壩後,神廟幾乎全部被淹沒。為了保護這些珍貴文物不受毀損,從西元一九七二年開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埃及政府在神廟四周築起圍牆將內部河水抽乾,然後將這組廟宇拆成四萬五千塊石塊和石柱,於西元一九七九年八月在離菲萊島約五百五十五公尺處的阿吉基亞Agilkia島上,按照原樣重建。西元一九八零年三月十日,菲萊神廟在新址上重新開放給遊客參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