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端午取午時水
端午節乃台灣民間三大民俗節慶之一。
端午之水,人稱純陽之水屬「節氣水」,因為端午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日子。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該藥集解項下曰:「一年二十四節氣,一節主半月,水之氣味,隨之變遷,此乃天地之氣候相感,又非疆域之限也。」
賈銘的「飲食須知」裏也如此記述:「節氣水,……立春、清明二節貯水,曰神水,宜制丸散藥酒,久留不壞。穀雨水取長江者良,以之造酒,儲久色紺味洌。端午日午時取水,合丹丸藥有效。五月五日午時有雨,急伐竹竿,中必有神水,瀝取為藥。小滿、芒種、白露三節內水,並有毒,造藥,釀酒、醋及一切食物,皆易敗壞;人飲之,亦生脾胃疾。立秋日五更井華中,長幼各飲一杯,卻瘧痢百病。寒露、冬至、小寒、大寒四節及臘日水,宜浸造滋補丹丸藥酒,與雪水同功。」
在台灣民間對於端午節正午時取水的風俗,其實也反映在諺語中:
「午時水,食肥擱水。」、
「洗午時水,無肥也水。」、
「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
「午時洗目睭,明到若烏鶖。」
五月是夏季之首,自古即有「惡五月」的說法,亦有「毒月」、「惡月」的別稱,認為五月不祥,不但在古代有孟嘗君五月五日生,謂其不可養,台灣民間傳統裡也視五月不宜論及婚嫁,且五與誤諧音,諺語所謂「五月某會相誤」;在早期的台灣社會,衛生條件造成傳染疾病容易蔓延,尤其進入夏季,炎熱更是滋長病菌,因此民間就以插菖蒲艾草、配戴香包、飲雄黃酒、喝午時水等各種儀式,達到除瘟辟疾的目的;端午正午時取水的習俗至今在台灣各地仍普遍流傳,都是從心理與生理上,增加面對自然環境的信心。
關於「午時水」傳說的由來有此一說:當年鄭成功佔領台灣,部隊於端午節時剛好行到大甲鎮的鐵砧山,卻苦於找不到水源;於是鄭成功在午時時分,將配劍插入地下,拔劍後湧出陣陣的山泉,於是以「劍井」命名。又加上自古鐵砧山就盛產各種仙草靈藥,在傳說的渲染下,「午時水」就變得更加神奇了,每年端午節午時就有數千的民眾前往劍井取水。
端午取午時水之意義,依史料記載:端午之日係接近夏至,宋朝稱之為「天中節」,一般民間皆認為過了端午,才是夏天的開始,依台灣俗諺:「沒吃五月粽,破襖不敢放」,即可證諸事例。古書上亦有「五月五日午時取井沐浴一年疫氣不侵」的記載,所以民間普遍相信「午時水」有解毒、消暑熱、去時疫等功效;而且,可內服也可外用,甚至可以治皮膚病,更有午時水泡茶釀酒特別香醇的說法。
至於裝午時水的容器以瓷、瓦或玻璃材質為佳,取回後置於陰涼處,經曆數年依然清澈甘美。
午時水使用要領及功能如下:
1.平日將午時水放置於陽光照射不到的客廳或神明廳陰涼處,可永久保存。
2.大人小孩在大熱天發燒、發熱,取出午時水飲用,可消暑之效。
3.四肢無力狀況,取午時水加酒及薑片煉煎,塗抹患處。
4.遇小孩腹瀉,取午時水加少許鹽巴煉煎服用,可立即止瀉。
5.遇犯沖喪喜狀況,取午時水加芙蓉、秣草淨身即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