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世界遺產(二)第十六洞天─武夷山(下)

       葡萄牙公主凱薩琳Catharine of Braganza於康熙元年(西元一六六二年)嫁給英皇查理二世Charles II of England時帶去幾箱中國武夷山﹁正山小種Lapsang souchong﹂紅茶作為嫁妝,帶入英國皇宮,據傳英國皇后每天早晨起床後第一件事,就是要先泡一杯中國紅茶。隨後,安妮女王Anne of Great Britain提倡以茶代酒,將茶引入上流社會,為此武夷紅茶作為當時的奢侈品;因安娜斐德福公爵夫人Anna Russell, Duchess of Bedford 帶動五時茶five o'clock tea風潮;維多利亞女王也將喝茶發展為一種既定習俗的文化方式後逐漸演化成﹁下午茶﹂。

       武夷岩茶的影響,不僅止於歐美人對它的嗜好與追逐,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產生的作用更為深遠。在英語中,武夷的音譯﹁Bohea﹂的譯義就是中國紅茶!西元一七五三年,世界著名的植物分類學家——瑞典的林奈Carl Linnaeus在他出版的世界上第一部﹁植物種志Species Plantarum﹂就將茶樹的最初學名定名為Thea sinensis L,後又訂為Cameollia sinensis L,“Sinensis”是拉丁文中國的意思..英國植物學瓦特G•Watt及印尼植物學家C•Stuart等將茶樹分為四個變種,其中之一是武夷變種Var bohea;茶葉輸出歐美之初,閩南是武夷岩茶的最重要集散地,因而英、法、德、荷蘭等語系中茶的名稱,都與廈門方言中的﹁茶tie﹂的讀音相似,由此可見武夷岩茶影響的重大及廣泛。

       武夷的情趣在於茶;武夷岩茶是世界四大茶類的中小葉種代表,是烏龍茶的鼻祖,位居中國十大名茶之前茅,其悠久的歷史、優異的品質、獨特的岩韻,蘊含著高雅的情趣。在唐代已有武夷茶的記載,宋代武夷茶已成為皇室貢品,元代開始,朝廷在武夷山創辦御茶園,督製貢茶。西元十七世紀武夷岩茶開始遠銷歐美,受到上層社會的寵愛,進入本世紀八十年代,武夷岩茶更是成為重要出口產品,尤其是風靡東瀛,被視為健美茶而傾倒無數佳麗。一千多年的茶事活動,不僅在武夷山留下御茶園遺址、遇林亭窯址和隨處可見的古茶園、古茶廠遺跡,並創立了獨特的製茶、飲茶、茶宴、茶藝表演,成為武夷山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之一。

       除了茶武夷山還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山,古人稱:﹁東周孔丘,南宋朱熹,北有泰岳,南有武夷﹂。朱熹從十四歲到武夷山,直到七十一歲去逝,在武夷山少年從學、著書立說、辦學授徒,生活超過五十年。朱子理學在這裏孕育、形成、傳播、發展,是中國繼孔子之後最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在武夷山創辦紫陽書院、考亭書院等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書院,許多門人弟子及其後人成為著名理學家,並一代傳一代形成﹁新儒學Neo-Confucianism﹂學派,使武夷山成為理學的搖籃,是現今世界研究朱子理學的基地,因此被譽為﹁道南理窟﹂。

       除此武夷山還有一個獨特的文化現象,即儒、釋、道三教同山,﹁史記﹂載,漢武帝曾遣使來山,用乾魚祭祀武夷君,古傳昔時有神仙降于武夷山,自稱為武夷君。又傳錢鏗︵俗稱彭祖二子︶,長曰武,次曰夷,同居武夷山煉丹,山因得名。漢武帝曾祭祀過黃帝、太一、陰陽使者等神仙,而武夷君則是最早受到皇帝祭祀的神仙。唐中葉武夷山被道教先後列為第十三福地、第十五洞天。南唐皇帝元宗之弟李良佐﹁辭榮入道﹂,入武夷山修煉;歷史上先後有道教名流呂洞賓、知微子、白玉蟾、江師隆等修練於此。宋代皇帝頒賜垂顧武夷仙靈達三十三次,成為全國道教活動中心之一,使武夷山道教發展到最高峰,當時武夷山的道教洞觀數量之多,在史上就有﹁九十九觀﹂之稱。北宋真宗將武夷山洞天並列為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的﹁升真元化第十六洞天﹂。

    西元十一世紀,佛教開始傳入武夷山,西元十二世紀以後,武夷山道教和佛教保持了相當長的繁榮時期。早在唐武德元年就有僧人建寺武夷山中;邑人翁乾度修成正果,扣冰沐浴,成為一方高僧,廣為信徒頂禮膜拜,後之歷代梵音不斷。伏虎禪師、祖鑒禪師、超泉禪師等在此建寺修行。佛教勝地天心永樂禪寺集一方勝概,使武夷山躋身于佛教﹁華胄八小名山﹂。令人稱頌的是,一千年來,道、釋、儒三教相安共處,成為美談,體現了武夷山的相容豁達。

     來到武夷山,品嚐岩茶、吟詠古人在九溪畔石壁上的宋詞,體力不繼的現代城市人,還可以用人民幣換乘人力轎上山,在搖晃的轎上靜心體念轎夫辛勞,是如此過了一峰又一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莊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