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世界遺產(三)多瑙河的女神-維也納[下]

    ﹁我若真有天份,將首先歸功於我心愛的城市維也納。…我所有的力量都紮根於維也納的土地裏;…﹂小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Strauss II曾經說出他對維也納的依賴。著名美國歷史學家在西元一九三八年三月,納粹的坦克碾過了奧地利的邊界;那天夜裏伴隨著﹁藍色多瑙河﹂的背景音樂,房龍Hendrik Willem van Loon在美國的播音室裡感傷說:﹁今晚,一位可愛的女士死去了,她的名字叫維也納﹂。

       歷史名城維也納一直是東、西歐的重要門戶,也是北方波羅的海和南方亞得裏亞海之間的交通孔道;她既是一個城市,也是一個聯邦州,面積僅佔奧地利領土的百分之零點五,但全奧地利有四分之一的人居住在這裏(都會區);蜿蜒旖旎的多瑙河,由城北向東南穿流過市區,市內屋宇依山而建,層次分明,風格迥異的建築使這座青山綠水環抱的城市更加撫媚而引人接近。人們也因此形容維也納是﹁多瑙河的女神﹂。

 維也納雖是座美麗的﹁夢幻的城市﹂,卻因地處歐洲的中心,曾經是歐洲各國政治矛盾的交匯點;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因奧地利王儲裴迪南被暗殺而引發的。從西元八八三年,羅馬人在歷史文獻上把它叫做﹁維尼亞Venia﹂,並且在十二世紀開始把它建設成一個城市,逐漸演變成了人們所熟知的﹁維也納Vienna﹂。維也納市區分為二十三個區,由內城向外擴展,老城墻在西元一八五七年拆除,現在長四公里、寬五十七公尺的環城大道Ringstraße在西元一八六五年的時間完工,當時的奧匈帝國的法蘭茲·約瑟夫一世Franz Josef I皇帝邀請歐洲的著名設計師參與環城大道兩旁建築的競標;如今,環城大道兩旁矗立著博物館、公園和各種劇院、音樂廳等各類風格的建築。

       內城以史蒂芬大教堂Stephansdom為中心的第一區,素有﹁維也納的心臟﹂之稱。史蒂芬大教堂數百年來一直是維也納的標誌,當地人親切地叫它﹁steffl可愛的史蒂芬﹂。它那一百三十七公尺高的南塔是繼德國科隆大教堂之後全世界第二高的教堂尖塔。西元一九九七年,史蒂芬大教堂慶賀了它八百年誕辰的紀念;和歐洲遺留下來的所有教堂一樣,歷史上史蒂芬大教堂經歷了無數劫難和改建的命運。早在西元十二世紀初,帕紹Passau主教就曾令在此建造了一座仿羅馬風格的教堂。兩次大火幾乎徹底毀壞了整個教堂,我們今天見到的哥德式風格是西元十四世紀的產物,在哈布斯堡的統治者魯道夫四世公爵的監督下逐漸形成了。大教堂從西元十七世紀末期土耳其的侵略中得以倖存,但在二次大戰被蘇聯毀壞持續到末期德國火燒維也納。戰後於西元一九八四年完成重建並重新開放。總長三百五十二公尺的大教堂記載了維也納和奧地利的歷史,西元一七九一年莫札特的葬禮就在這裏舉行。如果你有興致與體力,可以走完三百四十三級的臺階登上南塔,在觀景台就能把維也納的內城景觀盡收眼底,還可在此把大教堂由二十五萬片彩色磁瓦組成雙頭鷹圖案的﹁拼花屋頂tiled roof﹂細覽無遺。以史蒂芬大教堂為起點,連結左前方的凱恩特納Karntner大街、右方的格拉本Graben大街以及柯爾市場Kohl Markt 大街,整個範圍就是維也納市中心精華的商圈,您可在凱恩特納大街上觀賞街頭藝人的表演、或在維也納最美街道的格拉本大街欣賞新潮櫥窗設計,當然站在柯爾市場街上遠眺霍夫堡也是不錯的選擇。

       在維也納古城的歷史建築中,最負盛名的是﹁霍夫堡Hofburg﹂皇宮,在德文的意思是﹁宮廷城堡﹂的意思。這座皇宮原是哈布斯堡家族歷代所居住的冬宮,皇宮的歷史一直可以追溯到西元一二七九年,由西元十六世紀到西元十八世紀每一代皇帝幾乎都對自己的宮殿做了改建或擴建;當年哈布斯堡王朝的瑪麗亞·泰瑞莎Maria Theresa女皇起居施政的﹁城中之城﹂,如今是聯邦總統辦公的場所和外交部所在地。霍夫堡最古老的部分,是現在的﹁瑞士Schweizerhof宮﹂大門,建於西元十六世紀末當時只是宮廷的警衛門;穿過大門便是城堡小教堂,與其相連的宮廷樂室Hofmusikkapelle便是維也納兒童合唱團的搖籃。聞名遐邇的西班牙騎術學校Spanische Hofreitschule也設在堡內,每年都有上萬的遊客前來觀賞八十分鐘精湛躍馬的風采。至於瑪麗亞·泰瑞莎女王的利歐波德Leopold宮,則建於西元十八世紀。整座皇宮的建築風格多樣化,無論是哥德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還是西元二十世紀末的新藝術式風格,霍夫堡皇宮都把它們彙集在一起。

       西元一九二六年,新霍夫堡皇宮建成時,哈布斯堡王朝最後一位皇帝,卡爾Karl一世已經退位八年了。西元一九三八年三月十五日,希特勒在新霍夫堡皇宮的二樓陽臺上宣佈奧地利納入第三帝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莊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