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世界遺產(二)音樂之都-維也納[上]

       ﹁維也納氣質、維也納氣質;心隨舞飛揚,人隨歌律動;用歡樂征服靈魂。﹂

       圓舞曲之王小約翰˙‧史特勞斯J‧StraussⅡ在作品Op﹒354﹁維也納氣質Wiener Blut﹂裏以華爾滋樂曲如此敘述他心中的維也納。

       作為中世紀歐洲最大的三座城市之一的維也納,是奧地利首都、最大的城市和政治中心,面積有四一五平方公里,位於奧地利東北部東阿爾卑斯山北麓,著名的維也納森林環繞在城西,東面是開闊的匈牙利大平原,多瑙河由北向東流經市區貫穿全城,是一座優雅、美麗的花園城市。維也納古城歷史悠久,從早期的凱爾特人定居點發展起來,到中世紀時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帶著濃濃的巴洛克色彩。城中風格迥異的城堡和庭院等歷史建築述說著二十世紀以來維也納社會不斷發展,價值觀不斷轉變的過程。歐洲三個重要的文化和政治發展階段:中世紀時期、巴洛克時期和﹁首創期the Grunderzeit﹂也在維也納的城市發展和歷史建築中得到充分展示。從十六世紀開始,維也納已是舉世公認的﹁歐洲音樂之都﹂;從早期的﹁維也納古典樂派Viennese Classicism﹂開始,維也納一直在歐洲樂壇上發揮著獨特的影響作用。西元二零零一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維也納歷史中心﹂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單。

       維也納最早是凱爾特人群居的城鎮約在西元前五百年建立。西元十五年成為羅馬帝國用來防衛北邊的日耳曼部落入侵卡努屯Carnuntum地區的前線城市聞多波那Vindobona。自西元十世紀起日耳曼的巴奔堡Babenberg王朝統治此地達三個世紀維也納成為中歐主要貿易中心。到了西元一二七八年哈布斯堡Habsburger家族興起並且定都維也納開始其長達七百年的帝國;宏偉的哥德式建築如雨後春筍般聳立維也納城區。西元十六和十七世紀奧圖曼土耳其兩次入侵歐洲都在維也納被阻擋,直到西元一六八三年土耳其兵敗維也納從此蓬勃發展。到了西元十八世紀維也納已成為奧匈帝國政治和文化的中心。西元一八一五年維也納在滑鐵盧戰役後成為維也納會議的舉行場所。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哈布斯堡王朝垮台,結束帝制時代;奧地利成立了共和國,也將首都定為維也納。西元一九三八年,奧地利被納粹德國強制進行﹁德奧合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維也納被蘇、美、英、法四國共同佔領十年。直到西元一九五五年五月奧地利簽定條約成為中立國後,維也納再度發展起來,並成為奧地利最重要的商業及交通中心。

       整個維也納城猶如一座巨型的音樂聖殿、一塊巨大的音樂磁石,不僅把眾多的音樂家、愛樂者吸引到此地,而且還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傑出的指揮家和演奏家。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維也納少年合唱團這一連串輝煌的名字使全世界音樂愛好者為之傾倒。四百年以來,維也納一直是古典音樂和歌劇的中心;葛路克C W Gluck、莫札特W A Mozart、海頓J Haydn、貝多芬L Beethoven、舒伯特F Schubert、布拉姆斯J Brahms、馬勒G Mahler、布魯克納A Brukner都曾經在維也納工作,而韋瓦第A Vivaldi則長眠於此。小約翰˙‧史特勞斯則這裡創作他的華爾茲圓舞曲。﹁新維也納樂派﹂在這裡成立,荀白克A Schoenberg、貝爾格A Berg、魏本A Webern都是在這座城市出生。   

       這裡也是﹁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的家。維也納人對音樂大師們無比崇敬,讚美有加,為他們塑的雕像遍佈全城。漫步街頭巷尾,可以見到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布魯克納和史特勞斯等音樂大師的雕塑。在城裏四十多處音樂大師們的故居和遺址都被掛上紅白兩色的維也納州旗︵受保護文物、古蹟的標誌︶,它們當中有史特勞斯創作﹁藍色多瑙河﹂時住過的公寓、莫札特譜寫﹁費加洛的婚禮﹂的公寓、海頓的故居等。

       維也納市民說:﹁我在餐廳用餐時,沒有音樂伴奏就不是完美的一餐。﹂道出了維也納市民內心對音樂的感受。維也納人口一百七十萬,其中鋼琴超過三十萬架,平均每五個人就有一架。世界上只有一個城市,那裏的人會問你會什麼樂器,這就是維也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和一些教堂遭到盟軍轟炸受損;戰後著手進行的第一件重修工程便是修復國家歌劇院,隨後才排序對教堂的修建,由此可見﹁音樂第一,上帝第二﹂在維也納人中已形成了共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莊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