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世界遺產(一)海上桂林─下龍灣

      越南﹁後黎朝The Posterior Le Dynasty﹂的第四代皇帝﹁黎聖宗﹂於西元一四六八年出巡視察到安邦省︵現廣寧省Quang Ninh︶時,看到下龍灣vinh ha long風景如畫,詩興大發,不僅下筆提字並叫人磨山在石壁刻上他歌頌的詩句:﹁巨浸汪洋朝百川,亂山棋布碧連天﹂。西元十五世紀越南大詩人,也是世界文化名人阮齋Nguyen Trai先生到下龍灣遊覽時見景脫口而出:﹁路入雲噸山複山,天盔地鐵赴奇觀,一板藍碧澄明鏡,萬斛芽青朵翠鬟…﹂。

     下龍灣是越南廣寧省的著名旅遊區,這裏山奇水秀、風景如畫,擁有非常精緻的喀斯特Karst石灰岩地貌,素有﹁海上桂林﹂之稱。下龍灣古名稱很多,在西元十世紀之前名為安邦、綠洲、綠海,後也稱玉山、玉水。自西元十九世紀末以來,下龍灣名字才出現在法國的北部灣航海圖。地名中﹁Ha﹂是下降、﹁Long﹂是龍的意思;傳說:遠古以前在越南立國之初,人民過著平安的生活,卻被外邦強敵入侵國土,幸好有龍王之子遣神龍下凡,降臨北部灣,助越南人民抗擊外侵,神龍口吐出龍珠打擊侵略者,龍珠落入海中變為岩石,化成無數挺拔的石島,連結成堅固的城牆,解除了外患的危機,後人便將龍珠落海之處稱為下龍灣。

     下龍灣位於越南東北部的下龍市,在鴻基以南和海防市吉婆島以東,距首都河內約一百五十公里,在地圖上下龍灣的北面接近中國,東面接近東海;灣區面積為一五五三平方公里,包括一九六九座島嶼,中心區遺產保護面積為四三四平方公里,共有七七五座島嶼。全區是一處以石灰岩為主的海上景觀,因為大多數島嶼上無人居住,所以依然保持著原始的自然風貌。西元一九九四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下龍灣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單;西元兩千年在澳洲舉行的第二十四屆世界遣產委員會大會上,下龍灣再次以它獨特的地質地貌地理價值被擴大區域列入世界遺產名單。

     下龍灣原是歐亞大陸板塊Eurasian plate的一部因下沉入海而形成。而今所見美麗的風景早些時候也是在海面下,後來經過板塊運動、地殼升降才露出地面,海底的巨石也成為如今孤立海面的島嶼,經過海浪常年的侵襲,在壯觀的石灰岩群形成了上千個大小不一各具形態的石灰岩洞,自然造物讓大多岩洞內都生長著千姿百態的鐘乳石,人類只是開發了其中小小的一部分,使得大多數的岩洞都能繼續躲藏在人煙罕至的海灣中間安靜度日。滄海桑田大自然在彈指間不經意的小變動卻造成今日令越南人驕傲的遺產。由於地下水層以及石上流水的不斷侵蝕,一些自然景觀在慢慢地改變著,也許不久之後的下龍灣又會出現另外一種奇妙的地貌。其實人類在下龍灣至少已居住了兩萬五千年,由發現的洞穴裏出土文物證明最早的文明是史前賽洳Soinhu、丐漂Caibeo文化和下龍文化,各種文明在這段時期都已經完整發展起來,之後又有了豐富的歷史發展,直到今日。 

     下龍灣分為三個小灣:東灣鄰葫蘆島和翁門煤港;西灣界巡珠島和吉婆島;南灣包括明珠、雲海、中門諸島。灣區島嶼可分為基岩島和沖積島兩類,以基岩島為主;島嶼若繁星散佈,尖峰聳立形狀兀突:或似千仞圍牆、巍峨宮殿;或似窈窕淑女、垂釣老翁;也有似昂首的雄獅、伏臥的海獺,形態萬千令人目不暇接。除外島上還有許多變化多端的岩洞,岩洞有天然溶洞和海蝕洞兩種,洞內鐘乳石組成各種景物千姿百態。下龍灣的島嶼和海岸地區不僅只擁有美麗的景觀,而且還是生物多樣性的寶庫;在豐富的生態系統中,估計有四百種魚類、五百種水底生物、一百六十種珊瑚礁、三百五十五種浮游生物、一百四十種海藻、七種海草和三十四種紅樹林;很多動植物種類都是很稀有的,不僅是下龍灣特有的少數珍品還僅能在少數小島上才能找到。

      遊覽下龍灣最佳的方式是搭船,遊人乘船穿梭在海蝕洞和海島之間,可見漁舟點點時隱時現,佇立船頭微風拂面,碧空與風帆相映,增添許多詩情畫意;隨著船隻航行的旅客可以一邊欣賞下龍灣大大小小的石灰岩島嶼,還可以一邊在船上用餐,享受一下難得的優閒;偶爾覺得船上的菜色不夠美味,也可就地採購船家剛剛捕獲的小龍蝦、大螃蟹,在船上烹煮、加菜,但是在觀光區價錢可不便宜!
     
北越開放後,引起絡驛不絶的探秘人潮,除了傲人的世界級海上奇景下龍灣外,更有美如仙境寧平Ninh Bin人稱是﹁陸上下龍﹂的三古Tam Coc﹁陸龍灣﹂,小小水道旁是稻田與桂林、陽朔般的奇山異景,多如螞蟻般的小舟上、船夫一搖一搖渡著遊客行走於彎曲的水道上,時而看到船家用雙腳筏舟,偶而駛入天然石洞進出間景色令人陶醉不已;最美的季節,其實是在春夏稻黃季節,整個山谷之間長滿翠綠稻田,坐著小舟悠遊於曲折小河之間,兩旁儘是訴說不盡的狀闊峭壁與稻田,如置身於世外桃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莊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