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世界遺產(一)卡朱拉霍―愛與聖交會處

     印度世界四大古文明國之一,根據印度教的傳統教義,生活中有四大追求目標:一是利(Artha),二是愛(Karma欲),三是法(Dharma,達磨)四是解脫(Moska)。

     人生的終極目標為解脫Moska;利Artha,乃指財富與功名;法Dharma,係指精神和道德的真理;愛Karma,是雲雨之歡。而﹁愛﹂明顯地具有﹁性﹂的功能與意涵。﹁性愛不分家﹂是印度十分重要的生活態度。古印度的性愛文學、藝術之表現,即便以今日情慾發達的標準來看,仍難以超越其鋒芒。IMG_0413.JPG  


    其中,性文學的代表作﹁愛經Kama Sutra﹂,是約在西元三、四世紀由婆羅門教士筏蹉衍那Mallanaga Vatsyayana著的,這部性愛指南爍古耀今,一直被世人奉為性學的圭臬。至於性藝術的顛峰之作,則是卡朱拉霍Kajuraho的神廟群雕像,無數栩栩如生的男女雕像或摟抱、親吻、交合,充滿豔情肉慾,將情色之美傳達得淋漓盡致。神廟與性愛,這似乎是完全極端的兩個事物,在印度卡朱拉霍的神廟群,卻如此地融合在了一起。讓印度文化在建築上有不可思議的體現,對﹁性與愛﹂古代卡朱拉霍的雕刻家們作出了獨特見解。西元一九八六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卡朱拉霍遺址群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單。

IMG_0427.JPG  
   卡朱拉霍遺址群距首都新德里約東南約五百公里,位於今中央邦切塔爾布Chattarpur縣東南二十九公里的卡朱拉霍村,名稱源於當地普遍種植的卡朱拉霍樹︵當地話的意思是椰子︶。在一塊東西長約二公里,南北長約三公里,總面積約為六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佈著印度教和耆那教的神廟群,原有八十五座寺廟,今殘存二十二座。神廟群遺址建于西元九五零年至一零五零年間昌德拉Chandella王朝耶輸跋摩Yashovarman國王的鼎盛時期,屬於兩個不同的宗教―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前身︶和耆那教︵和佛教同期︶。

   西元五世紀之後,北方外來民族與西印度的土著民族互相融合,形成一個新的尚武民族——拉奇普特Rajput人。他們宣稱自己是古代印度王公的後代,在西印度建立了二十三個公國。其中,有一支拉奇普特人建立強大的王朝,就是在卡朱拉霍建造龐大神廟群的昌德拉王朝。這些神廟從西元十世紀初開始建造,歷經兩百年的時間,但建築樣式出奇地一致,構成了一個整體。十四世紀外族異教勢力入侵並控制整個印度次大陸時,反對偶像崇拜的蒙兀兒王朝摧毀了昌德拉王國,同時對以人物造型為主的印度教神廟大肆破壞。由於這些神廟群被藏在森林之中,一直沒有被人發現,直到一八三八年,英國的軍T•S•Burt在巡邏此地時,偶然在森林中發現了神廟,被精美、神奇的建築與神秘的雕刻內容所震懾,從此神廟群重現世間。

  卡朱拉霍遺址神廟群按地理位置分為三個區,西區、東區和南區,其中西區共包括十四座神廟,建築群最為龐大,最有藝術價值,大部分都已經過修復。最大的一座神廟,是位於西區建築群的坎達利耶.摩訶提婆Kandariya Mahadev 廟︵獻給濕婆的廟︶建於西元十一世紀中葉,廟外牆上有成百上千個男女雕像及裝飾雕刻,入口處上部以花冠雕刻裝飾,兩邊有海怪雕像,內外共覆有近千個人像高約一公尺,卡朱拉霍一些最具代表性的雕像也出自此廟;神廟無圍牆,由門廊、前廳、中堂、主殿、環繞內迴廊組成,平面呈雙十字形。主殿的正上方聳立一玉米狀或壘狀主塔,即﹁希卡拉Shikhara塔﹂,它是印度教徒嚮往的﹁天山﹂高達三十五•五公尺,以砂岩建造的,塔上周圍繞有八十四座與主塔形狀相似的小塔,直沖天際,是北方式神廟的一個典型︵以印度建築風格來分,有南方式、德干式、北方式三種︶。神廟的雕刻刻意追求繁縟的裝飾,動作扭曲誇張,內容多為各種姿態女性雕像和﹁愛侶︵梵語稱Mithuna︶﹂雕像,高約一公尺左右,雕刻的內容包括男女神像,音樂,舞蹈,戰爭,動物以及男神女神的交合及親吻扭曲誇張的高難度動作,在層層相疊的裸體形象中,不但讓人一覽無餘,甚至讓你聽見他們動作的聲音。這些雕像中讓人最為讚歎的是在兩個熱烈交合的男女旁邊有時會出現一兩個以手捂臉做害羞狀的女侍者,使這些雕像忽然出現人性。

IMG_0441.JPG  

    東區建築群為耆那教的神廟群,建有三個神廟和許多小堂。其中最大的是帕什瓦納特Parsvanath廟,建於西元十世紀中期。南區南群神廟群位於村莊南方僻靜的角落,只有杜拉朵寺Duladeo廟和昌德拉王朝所建造的最後一座恰圖爾伯胡吉Chaturbhuj廟等兩座寺院而已。

   每年二月底至三月初正是一年一度有名的卡朱拉霍舞蹈節。屆時全印度各地傑出的舞者都會群聚根達利耶神廟,互相競技與觀摩,有興趣的旅者,不妨於四月西南季風來臨前,來一趟美感與色彩十足的舞蹈之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莊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