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路上的韋羅尼加

    『苦路VIA  DOLOROSA』一條千百年來令人傷感的道路,為何吸引那麼多人熱切走在其中呢?

    因它是基督教世界最神聖的道路、是世上最具震憾力的道路,同時也是一條考驗信徒、遊客抵檔購物誘惑耐力的道路!

    耶路撒冷的『苦路』,又稱『苦傷道』,源自拉丁文VIA DOLOROSA(Way of Grief or Way of Suffering)。




  從西元一世紀開始苦路朝聖己成為許多信徒自發的紀念活動。西元四世紀拜占庭時代基督教成為國教,苦路巡行遂成為合法上到街頭的活動。
  最初初,朝聖信徒不是由現今的(荊冕堂)開始,而是由(客西馬尼園)一直走到聖墓教堂。當時路線不詳與現代的路線相似,最大不同是走苦路的人真的是直走終點,少有站站停留的習慣。
  西元八世紀伊斯蘭教教興起但並不刻意阻止苦路的活動,但苦路巡行的路線開始更動,先由大祭司該亞法的府第(雞鳴堂)出發,隨後前往耶穌接受審訊的(安東尼堡),最後到達(聖墓教堂)。
  中世紀是教會的黑暗時代,由於政治、教會及考證的的分歧,不同群體又有自己的獨特路線;西元十四世紀開始,聖方濟會組隊巡行,由本身是終點站的聖墓教堂開步。這不是倒行逆施,乃是將苦路巡行升格成經常性的聖事。
  西元十五世紀西方教會由於經驗累積及教會教育事工的需求確立了(苦路十四站)的路線行程,但何處是那一站的共識要到西元十八世紀才真正落實。
   苦路十四站大多根據新約聖經的記載而產生其先後次序。其中第三、七及九站耶穌三次跌倒的地點聖經並無記載;第四站聖母馬利亞看見耶穌的場面,不問聖經是否有記載,母子生離死別也令人動容!
    聖經無記載令人比較生疏的第六站是記念一個叫韋羅尼加(由拉丁文vera icona漸演變成"veronica")的女子為耶穌用手巾(或圍巾)抹血汗,竟發現手巾上留下耶穌血汗的真容。相傳韋羅尼加的墳墓就在第六站所屬的耶穌小修女會little sisters of Jesus教堂內。

   韋羅尼加Veronica「true image(真像)的意思」。耶穌是「受苦的上帝」的真像;希伯來書一章三節:「他是 神榮耀所發的光輝、是 神本體的真像….」,耶穌受苦的面容叫人永不絕望,在永恆的生命中,神要擦去人們一切的眼淚。  

   從西元十二世紀起,就有傳說在梵蒂岡教廷聖伯多祿Basilica di San Pietro大殿所收藏的汗巾,可能就是聖婦韋羅尼加為耶穌拭面的那塊手巾。西元十三世紀教宗依諾森Innocent 三世大力推動基督的汗巾(Sudarium Chiriti)的敬奉:事緣在西元1216年,按慣例從聖伯多祿大殿到聖神醫院舉行的「韋羅尼加遊行」結束時,放置在聖髑匣中的這塊布巾突然反轉,教宗認為這是一個徵兆,遂撰寫了一篇禱文,叫信徒連續十天內誦念,以得大赦(此乃敬禮史上首篇大赦禱文)。著名意大利詩人但丁Dante於西元1300年的聖年中見過此聖髑後,在他的作品神曲Divina Comedia「天堂篇Paradiso,XXXI」裏也歌頌過這聖物。

   西元1300年起梵蒂岡在聖年中已把韋羅尼加手巾奉為「基督的汗巾Sudarium Chiriti」,並於每週五和節日開放給朝聖者瞻仰。韋羅尼加現是聖伯多祿大殿三大聖髑之一(其它兩件是基督十字架真木和刺穿耶穌肋旁的長槍)。
資料來源:www.saintpetersbasilica.or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莊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